我從小就不是健康寶寶,總是小病痛不斷,青春期時甚至還出過幾次「大問題」。媽媽對此自責不已,認為是她過去都沒有幫我好好「進補」的關係,於是四物湯、龜苓膏、當歸雞等補品紛紛出爐,每個月總會有幾次硬是要塞進我嘴裡,所以很長一段時間,我對於中藥可說是深惡痛絕。看中醫?那更是免談啦!

好死不死,偏偏我姊夫就是學中醫的,在我流產之後,他發現我健康愈來愈差,於是跟我姊聯合起來,三天兩頭給我「洗腦」,要我先去看中醫把身體調理好。那是剛好也有朋友推薦一位名氣不小的老中醫師,我被煩不過,只好乖乖去排隊排半天看診。結果不看還好,回家後才吃了兩帖藥就發現不對勁:心悸、頭暈、全身無力。雖然姊夫跟我解釋這是正常現象,因為體內在進行「大清倉」,氣血循環幅度大才會這樣。不過對我這心臟不夠力的人來說,這種「清倉」法,實在是無福消受,當然剩下的那些藥也就沒再吃了。

後來「洗腦二人組」又強力推薦我去台北民權西路上的一間中醫診所,這間診所的院長名氣不小,出過書也上過電視,不過他們要我看的是裡面另一位醫師。給這位醫師一把脈,他認為我雖然全身有一堆地方「需要調理」,但以婦科的問題最嚴重,建議一項一項來比較好,於是我開始了每五天就要去報到一次的日子。雖然有點麻煩,但我覺得這是正確的方式,因為開的藥不多,藥量也不高,就算真的吃了會有不適的地方,也不至於承受不了,五天後還可以再請醫師調整處方。有的人可能認為,真正厲害的醫師,應該一次就可以開出正確處方才是。但中醫裡所謂的「望聞問切」,正說明了不是把脈就可以了事,醫師的問診與觀察、病人的主訴內容,也是很重要的步驟。我第一次看診時就忘了提起自己有心臟瓣膜的問題,所以頭幾天吃了藥會感到輕微心悸。後來跟醫師提起,他又加了一味「生脈散」進去,同時指示日正當中時盡量不要出門(流汗過多也會加重心臟負荷),果然心悸的問題就沒了。

這位醫師也很盡責,第一次看診,他就明白表示,最好把急著懷孕的念頭先擱一邊,因為在生理機能恢復正常之前,就算懷孕也很可能保不住胎兒,反而增加流產風險、更傷身。此外,他做的不只是開藥而已,也會指導日常生活要如何保健。像是下腹部血液循環不良,可以透過哪些簡單的瑜珈動作改善;經痛時除了吃藥還可以吃些什麼等等。最糗的是有一回中午跟朋友吃飯,太開心了,還灌下一大杯加了冰塊的可樂,結果下午看診把脈時就被醫師發現:「記得不能喝冰的喔!」

我在這裡看診大約持續半年多,後來因為工作量突然增加,有好幾個月都忙得昏天黑地,當中也就沒去複診了。幾個月後再去時,那位醫師已經離開,我也不好意思問診所他上哪兒高就了。雖然我並不是在那段治療期間內懷孕,不過很肯定的是,他那些生活指導確實影響我不小,後來身體狀況真的就開始有起色了。好的醫師,正該是要有如此的耐心啊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恩寶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